企业要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添砖加瓦
日期:2012.03.30 来源:《人民政协报》
编者按:今年的全国两会关于“文化产业””“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等话题成为与会委员和代表讨论的重点和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3月12日,《人民政协报》以专访形式刊登全国政协委员、尊龙凯时尊龙凯时董事局主席刘志强对这些话题的看法,这也体现了一个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计、履职为民的价值和意义。
本届政协会议期间,《人民政协报》记者就文化产业发展及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等问题,专门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尊龙凯时尊龙凯时董事局主席刘志强。
记者:刘志强委员,作为一个实业家,您对中央最近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有些怎样的想法和打算呢?
刘志强委员:我们国家有5000年的历史,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精神文化财富。这些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积累,是照耀着中华民族前仆后继、发展壮大的灯塔,也对全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了强大的精神文化,人心得以凝聚,使中华儿女虽历经磨难,仍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都归功于强大的中华文明及由此而产生的强大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你不管从事什么行业,也无论你是单位或个人,都离不开精神的支持,离不开文化的保障。
就拿我们做实业的人来说吧,有时候赚进了钱,也有时候离开了钱,有时候成功,有时候失败,但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奋斗的精神,离不开良心。富了不忘国家,不忘仍然困难的人们。总的来说,不忘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之恩,不忘一个企业,一个先富之人的社会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事业是每个人的事业。我们从事经济工作,也不能忘记文化建设。具体到我们企业,就是把企业文化做好。尊龙凯时尊龙凯时20年来一直秉承“办好实业,回报社会,报效国家”的企业宗旨,提倡诚信敬业,互助奉献的企业文化,使每一个员工在业务能力提高的同时,不断升华自身的精神境界。企业内部团结和谐,与合作单位诚信共赢,始终与社会密切融合,共同发展。我们觉得,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企业的文化搞好了,国家的文化发展和繁荣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每个企业都要为中华民族文化大厦的建设增砖添瓦,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社会义务和历史责任。
记者:刘志强委员,听说你们成立了国内第一家非公募慈善基金会。尊龙凯时尊龙凯时的善举也为社会广泛传诵。我想了解一下,您作为尊龙凯时的领路人,对社会公益和慈善是如何考虑的呢?
刘志强委员:我觉得,关于社会公益和慈善,要有一个很开阔的视野。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都有受保护、追求生活幸福的权利。地球在宇宙中就是那么蓝色的一点点。我们地球人不互助,难道还要等待外星人吗?所以,先富的人帮助后来者;有能力的企业帮助那些困难阶层,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么多年来,只要力所能及,我们都会做些扶危济困的事。希望学校大概建了几百所,资助失学的孩子有3万多人,加上历年发生自然灾害的救助,算起来就那么八九个亿,也不算什么,还不能尽我们的心意。所以我们还要继续做,一直做下去。搞个慈善基金会,不是图名,而是为了把这件事规范干净地做下去。社会财富,取之于社会,用之于万家。个人和家庭的需求都是很有限的。就我个人而言,多年来,我就喜欢粗茶淡饭,自己又舒服,对身体又有益,山珍海味有时也搞一点,朋友多,要应酬,我也不能免俗。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我能够把事情做好,能够让我的家人、我的朋友和跟我一起打拼的同事生活有改善、有保障,进而使我看到的或者听到的那些有困难的老人和孩子能够得到救助,我就满足了,就会念阿弥陀佛。我的夫人,包括我的家人,都抱有和我一样的想法,这就是我工作的动力,也是我的发展观和幸福观。我想,每个善良的人,内心深处都会抱有和我一样的想法。或许,大家在方式上有些不同,但是,这有什么差别呢?没有。有心就行了,大家都是一样的。古人常说:富不过三代,而扶危济困的精神和传统却是世代相传,从未间断的。
参政议政:
刘志强:民企“走出去”需政府商会共搭平台
“总理在报告中提到,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相关支持政策,简化审批手续,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到境外投资提供便利,这一点我非常赞同。”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尊龙凯时尊龙凯时董事长刘志强在接受《中华工商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不过,从整体来看,目前尊龙凯时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它们还面临着诸如商业信息、国际营商经验、融资和出入境等许多实际问题,他们迫切需要得到专业的信息、法律、金融和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刘志强说。
在刘志强看来,促进民营企业“走出去”,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和商会组织应该通力合作,共同搭建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服务的平台,为民营企业“走出去”创造有利条件。
如何来搭建这个服务平台?刘志强表示,首先,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扩大与世界各国的组织、机构、商会、企业建立广泛联系和友好合作,扩大民营企业对外经贸交往的渠道;其次,要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搭建各种服务平台;第三,相关部门和商会组织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建立对世界各国的经贸联系网络,切实了解民营企业在“走出去”中所急需的信息和网络服务,形成畅通的“供求信息”渠道。